揄字概述
〔揄〕字拚音是(yú),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2畫。
〔揄〕字結構是左右結構,造字法是形聲字。
〔揄〕字五筆是RWGJ。
〔揄〕字統一碼UNICODE是U+FA8D,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CI),十進製:64141,UTF8:EFAA8D。
揄的意思
揄 yú ㄩˊ
基本解釋
①〔~揚〕a。宣傳,發揚,如“~~大義”;b。讚揚,稱讚,如“極口~~”。
②拉,引:“~長袂,躡利屣”。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手,俞聲。本義:引;揮動。
2.同本義。
揄,引也。 《說文》神之揄臨壇宇。 《漢書 · 郊祀誌》被發揄袂。 《莊子 · 漁夫》禦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韓非子》孫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 《孫臏兵法》
揄兵(引兵);揄袂(揮動衣袖)
draw forth; brandish;
3.出,拿出。
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於廟堂之上,未必可用。 《淮南子 · 主術》
offer;
4.逗引 。
揄弄(逗引戲弄);揄揶(揶揄)
tease;
5.另見 yóu。
揄的國語辭典解釋
揄 yú ㄩˊ
詳細解釋
動
1.拖曳、牽引。
《說文解字 · 手部》:“揄,引也。”《史記 · 卷一一七 · 司馬相如傳》:“於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唐 · 張守節 · 正義:“揄,曳也。”《聊齋誌異 · 卷一 · 嬌娜》:“女乃斂羞容,揄長袖,就榻診視。”
2.揮動。
《韓非子 · 內儲說下》:“禦者因揄刀而劓美人。”《淮南子 · 泛論》:“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
3.引出、提出。
《淮南子 · 主術》:“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於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漢書 · 卷二二 · 禮樂誌》:“神之揄,臨壇宇。”唐 · 顏師古 · 注:“言神引來降臨之也。”
4.參見“揶揄”條。
揄的兩岸詞典解釋
揄字的翻譯
lift, raise; praise; hang; flap
ziehen (V), aufheben, hochheben
tirer, él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