禳字的意思和解釋

ráng

⺭部 共21畫 左右結構 U+79B3 CJK 基本漢字

二級漢字 通用字

⺭ 部

21 畫

17 畫

左右結構

形聲字

452441251251112213534

ráng

joeng4

3023.2

U+79B3

E7A6B3

IFYRV

PYYE

禳字概述

〔禳〕字拚音是(ráng),部首是⺭部,總筆數是21畫

〔禳〕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示襄)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禳〕字倉頡碼是IFYRV,五筆是PYYE,四角碼是3023.2

〔禳〕字統一碼UNICODE是U+79B3,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1155,UTF8:E7A6B3

〔禳〕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禳的意思

ráng ㄖㄤˊ

基本解釋

祈禱消除災殃。~解。~災。

詳細解釋

動詞

1.祭名。祈禱消除災殃、去邪除惡之祭。

乃入。 《儀禮 · 聘禮》。注:“祭名也。”齊有彗星, 齊侯使之。 《左傳 · 昭公二十六年》

禳災(禳除災禍);禳星(禳除凶星);禳解(向神祈求解除災禍);禳保(祭祀神祖,去邪除惡,求其保護);禳除(祭神除災);禳避(祭神避禍);禳禱(祭神以消災祈福)

offer a sacrifice to exorcise evils;

2.去除。

[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毒氣。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drive off;

禳的國語辭典解釋

ráng ㄖㄤˊ

詳細解釋

祈求解除災禍、疾病的祭祀。

《廣韻 · 平聲 · 陽韻》:“禳,除殃祭也。”

1.祭神祈求消除災變。

《左傳 · 昭公二十六年》:“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

2.去除、解除。

南朝梁 · 宗懍《荊楚歲時記 · 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南史 · 卷七五 · 顧歡傳》:“善禳惡,正勝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禳的兩岸詞典解釋

ráng ㄖㄤˊ

詳細解釋

1.祈求除去災禍、疾病的祭祀。

禳祭。

2.祭鬼神以祈求除去災禍、疾病。

禳災、禳病。

3.去除。

禳惡、采艾懸門,以禳毒氣。

禳字的翻譯

pray or sacrifice, exorcise

sacrifice déprécatoire

ジョウ ニョウ はら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