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
【拚音】 jiāo
【筆畫】 10
【部首】 月 部
【五筆】 euqy
膠
(膠)
jiāo
黏性物質,有用動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膠質。膠原。鰾膠。乳膠。萬能膠。如膠似漆。膠合板。
用橡膠樹的分泌物製成的有彈性的物質:橡膠。膠鞋。膠皮。膠布。
有黏性像膠的:膠泥。膠水。
粘著,粘合:膠合。膠著(zhu?)。膠柱鼓瑟。
筆畫數:10;
部首:月;
筆順編號:3511413434
(橫:1 ,豎:2 ,撇:3 ,捺:4 ,折:5)提為橫,點為捺,豎勾為豎,橫折為折,豎提為豎。
膠
膠
jiāo
【名】
(形聲。古代“膠”用動物的皮煮製而成,所以從“肉”。段玉裁說:“皮近肉,故字從肉。”本義:粘性物質,用動物的皮角或樹脂製成)
同本義〖glue;gum〗
膠也者,以為和也。——《考工記·弓人》
又如:膠鰾(用魚鰾煮治而成的膠);膠漆(膠與漆。比喻事物的結合非常緊密;或比喻交情深厚);膠青(膠清。已製成的色質純正的膠質);膠革(用皮革熬成的膠)
古代大學之稱,後泛指學校〖college〗。如:膠序(殷學名序,周學名膠;後用為學校的通稱);膠庠(古代學校名,其中膠為周時大學名,庠為周時小學名,庠為商學名)
雞鳴聲,泛指禽類鳴聲〖chirp〗。如:膠膠;膠膠角角;膠膠膊膊
橡膠〖rubber〗
酸性橡膠,天然橡膠。如:乳膠
合成橡膠,人造橡膠。如:膠輪
在某些方麵類似樹膠的物質〖gum〗。如:香口膠
特指製成膠製的藥物〖gelatin〗。如:驢皮膠(阿膠)、虎骨膠、龜板膠、鹿角膠等
姓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膠鬲起初是魚鹽販子。西伯(文王)發現了他,舉薦給商紂王。)——《孟子·告子下》
膠
膠
jiāo
【形】
牢固〖firm〗
德音孔膠。——《詩·小雅·隰桑》
又如:膠固(牢固)
詭辯的〖sophistry〗
膠,詐也。——《方言三》
膠,欺也。——《廣雅》
牽膠而喻侈。——左思《魏都賦》
又如:膠言(詭辯不合法度的言論)
固執〖stubborn〗。如:膠固(固執);膠執(固執己見);膠滯(拘泥);膠讓(堅辭)
糾纏紛擾的樣子〖entangled〗。如:膠加(乖戾,糾纏);膠擾(膠膠擾擾。紛亂;糾結);膠葛(交錯的樣子)
膠
膠
jiāo
【動】
用膠粘牢;粘住;使不能移動〖stickwithglue〗。如:膠續(用膠粘接斷弦。後轉指續娶);膠附(膠合。比喻誌趣相投);膠致(解送犯人時,檻車四周以木版密封,不能開啟,以防脫逃)
船擱淺〖bestranded〗。如:膠淺(擱淺);膠溺(擱淺沉溺)
膠版
jiāobǎn
〖offsetplate〗印刷書籍、報刊等的膠製底版
膠布
jiāobù
〖rubberizedfabric〗∶塗有粘性橡膠的布,可用來做絕緣包紮
〖adhesiveplaster〗〖口〗∶橡皮膏
膠帶
jiāodài
〖tape〗用塑料作基材製成的磁帶
膠東大鼓
jiāodōngdàgǔ
〖Jiaodongdagu-balladsingingtotheaccompanimentofasmalldrum〗曲藝的一種。流行於山東膠東半島沿海諸縣。唱腔為板腔體結構,分北、東、南三路。表演形式靈活,一般是演員擊書鼓、鋼板演唱,以三弦、二胡伴奏
膠合
jiāohé
〖veneer〗用膠把東西粘合起來
膠花
jiāohuā
〖gumflower〗一種人造的假花
膠接
jiāojiē
〖splice〗用膠粘方法連接
膠結
jiāojié
〖cement〗膠性材料幹燥後硬結成塊
膠卷
jiāojuǎn
〖rollfilm〗為攝影機所使用的條狀膠片
膠輪
jiāolún
〖rubbertyre〗裝橡膠內外胎的車輪
膠輪大車
膠囊
jiāonáng
〖capsule〗裝藥的一種膠質囊
膠泥
jiāoní
〖clay〗含有水份的粘土
用膠泥刻字。——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膠粘
jiāonián
〖viscid〗[方言]∶像膠那樣粘
膠皮
jiāopí
〖rubber〗硫化橡皮的通稱
膠片
jiāopiàn
〖film〗用來攝影的塗有感光乳劑的塑料片
膠乳
jiāorǔ
〖latex〗橡膠樹皮割開後流出的白色乳狀液體,是製造橡膠的原料
膠水
jiāoshuǐ
〖glue〗液態的膠,用於粘東西
膠體
jiāotǐ
〖colloid〗一種物質(如凝膠、蛋白或澱粉),雖然易溶於水或其這液體,但不能擴散透過膜或非常緩慢,並顯示出其他一些特性(如對液體的凍點或蒸氣壓無顯著影響)
膠靴
jiāoxuē
〖highrubberboots〗橡膠製的靴子
膠印
jiāoyìn
〖offestprinting〗用膠版印刷
膠州灣
JiāozhōuWān
〖JiaozhouGulf〗在中國山東省山東半島南岸。南膠河注入。灣口為青島港。1898年,中國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中德膠澳租界條約》,膠州灣為德國強租;1914年又為日本強占。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