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字的意思和解釋
鬲
⿀部 共10畫 上中下結構 U+9B32 CJK 基本漢字
鬲字概述
〔鬲〕字拚音是(gé,lì,è),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0畫。
〔鬲〕字結構是上中下結構,造字法是會意字。
〔鬲〕字倉頡碼是MRBL,五筆是GKMH,四角碼是1022.7。
〔鬲〕字統一碼UNICODE是U+9B32,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9730,UTF8:E9ACB2。
〔鬲〕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鬲的意思
鬲 gé ㄍㄜˊ
基本解釋
◎〔~津河〕古水名,即今漳衛新河,是中國河北、山東兩省的界河。
詳細解釋
名詞
1.古國名。鬲國 ,相傳為夏方國。西漢在其地設鬲縣。
鬲氏(古國名。即鬲國)
Ge state;
2.通“膈”。橫隔膜。
食飲不下,鬲塞不通。 《素問 · 風論篇》
針鬲(用針刺橫膈膜);鬲要(膈腰。指心胸);鬲肝(膈和肝)
diaphragm;
3.通“槅”。大車軛。
鬲長六尺。 《周禮 · 考工記》。孫詒讓正義:“鬲,即槅之借字。”
yoke;
4.縣名 。漢置。在今山東省德州市東南。
Ge county;
5.[鬲津] 水名 。發源於河北,流入山東。
Ge River;
動詞
1.通“隔”。阻隔。
鬲閉門戶,毋得擅上。 《漢書 · 五行誌中》別異蠻夷,鬲絕器物。 《漢書 · 南越王趙佗傳》
鬲閉(隔離閉塞);鬲咽(因消化器官阻塞而下咽困難);鬲塞(阻塞);鬲蔽(阻隔);鬲絕(隔斷);鬲子(格子)
separate;
2.另見 lì。
鬲 lì ㄌㄧˋ
基本解釋
◎古代炊具,形狀像鼎而足部中空。
詳細解釋
名詞
1.(象形。金文字形,象飲食器具形。本義:古代炊器。用於燒煮或烹炒的鍋,特指類似於鼎狀的炊具) 同本義。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 宋 · 沈括《夢溪筆談》
鬲如(形狀突起高絕如鬲鼎的樣子)
tripod;
2.另見 gé。
鬲的國語辭典解釋
鬲 gé ㄍㄜˊ
詳細解釋
名
1.人體的經穴。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的經穴。
《三國誌 · 卷二九 · 魏書 · 方技傳 · 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2.人名用字。如殷末有賢人膠鬲。
鬲 lì ㄌㄧˋ
詳細解釋
名
1.一種古代的炊具。圓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於加熱炊煮。
《說文解字 · 鬲部》:“鬲,鼎屬也,實五觳,鬥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漢書 · 卷二五 · 郊祀誌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鬲。”
2.一種古代喪葬時所用的瓦瓶。
《禮記 · 喪大記》:“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
3.二一四部首之一。
鬲的兩岸詞典解釋
鬲字的翻譯
type of caldron with three hollow legs; name of a state; Kangxi radical 193
Ge (Eig, Fam), Radikal Nr. 193 = Kochtopf, Metalltopf
type de chaudron en céramique à trois pieds creux
カク レキ アク リャク キャク ヤク かなえ へだて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