嗛字的意思和解釋

qiǎn xián qiàn qiān qiè

⼝部 共13畫 左右結構 U+55DB CJK 基本漢字

⼝ 部

13 畫

10 畫

左右結構

2514315112234

qiǎn,xián,qiàn,qiān,qiè

haam4

6803.7

U+55DB

E5979B

RTXC

KUVO06 KUVW98 KUVO86

嗛字概述

〔嗛〕字拚音是(qiǎn,xián,qiàn,qiān,qiè),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3畫

〔嗛〕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口兼)組成。

〔嗛〕字倉頡碼是RTXC,五筆是KUVO06 KUVW98 KUVO86 ,四角碼是6803.7

〔嗛〕字統一碼UNICODE是U+55DB,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1979,UTF8:E5979B

嗛的意思

xián ㄒㄧㄢˊ

基本解釋

古同“”,用嘴含。

懷恨:“太後由此~嫣。”

詳細解釋

動詞

1.用嘴含[可吃的東西]。

,口所銜也。從口,兼聲。 《說文》景帝恚,心之而未發也。 《史記 · 外戚世家》而昆莫生,棄於野。烏肉飛其上,狼往乳之。 《史記 · 大宛列傳》

hold in the mouth;

2.懷恨。

會袁有豪民嚐受守杖,知使者意守,即誣守納己賕。 高啟《書博雞者事》

nurse hatred; bear a grudge;

形容詞

1.歉收;不足。

一穀不升謂之 《穀梁傳 · 襄公二十四年》滿則慮 《荀子 · 仲尼》今穀未報。 《漢書 · 郊祀誌》

bad harvest;

2.通“”。謙虛。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大勇不忮。 《莊子 · 齊物論》主信愛之,則謹慎而 《荀子 · 仲尼》《易》之 《漢書 · 藝文誌》

modest; humble;

3.滿足;快意。通“”。

由俗謂之,道盡矣。 《荀子 · 解蔽》齊桓公夜半不 《戰國策 · 魏策二》

contended;

qiàn ㄑㄧㄢˋ

基本解釋

不足:“滿則慮~。”

歉收:“一穀不升謂之~。”

qiè ㄑㄧㄝˋ

基本解釋

滿足。

快意。

qiān ㄑㄧㄢ

詳細解釋

形容詞

1.通“”。謙虛。

易之 《漢書 · 藝文誌》約兮。 班固《東征賦》之德。 《國語 · 晉語》

嗛小(謙虛謹慎);嗛退(謙遜退讓);嗛約(謙恭檢束);嗛嗛(謙遜的樣子)

modest;

2.另見 qiǎn。

qiǎn ㄑㄧㄢˇ

詳細解釋

名詞

1.猴鼠之類的頰囊。

[王孫]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 唐 · 柳宗元《贈王孫文》

cheek pouch;

2.另見 qiān。

嗛的國語辭典解釋

qiān ㄑㄧㄢ

詳細解釋

虛心而不自大。

《漢書 · 卷五七 · 司馬相如傳下》:“陛下嗛讓而弗發也。”

qiǎn ㄑㄧㄢˇ

詳細解釋

1.猴類頰裏貯放食物的地方。

《廣韻 · 上聲 · 忝韻》:“嗛,猿藏食處。”唐 · 柳宗元《憎王孫文 · 序》:“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

2.參見“嗛嗛”條。

xián ㄒㄧㄢˊ

詳細解釋

1.嘴裏叼著東西。

《說文解字 · 口部》:“嗛,口有所銜也。”《史記 · 卷一二三 · 大宛傳》:“烏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

2.懷恨。

《史記 · 卷四九 · 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清史稿 · 卷三二二 · 錢灃傳》:“和坤素惡灃,至是尤深嗛之。”

qiàn ㄑㄧㄢˋ

詳細解釋

稻穀收成不好。

《穀梁傳 · 襄公二十四年》:“一穀不升謂之嗛。”晉 · 範寧 · 集解:“嗛,不足貌。”

嗛的兩岸詞典解釋

qiān ㄑㄧㄢ

詳細解釋

《書》謙虛;謙遜。通“”。

陛下嗛讓而弗發也(《漢書‧卷五十七‧司馬相如傳下》)。

xián ㄒㄧㄢˊ

詳細解釋

1.《書》嘴裏銜著或含著(物品)。

鳥嗛肉蜚其上(《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

2.《書》懷恨;怨恨。

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

qiǎn ㄑㄧㄢˇ

詳細解釋

《書》指猴類兩頰貯放食物的囊袋。

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唐‧柳宗元《憎王孫文‧序》)。

qiàn ㄑㄧㄢˋ

詳細解釋

1.《書》農作物收成不好。通“”。

一穀不升謂之嗛(《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

2.《書》不足。

滿則慮嗛(《荀子‧仲尼》)。

qiè ㄑㄧㄝˋ

詳細解釋

《書》適合;滿意。通“”或“”。

口嗛於美味。

嗛字的翻譯

pouch; hold; content

カン ガン ケン キョ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