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字的意思和解釋

jìn

⼝部 共16畫 左右結構 U+5664 CJK 基本漢字

二級漢字 通用字

⼝ 部

16 畫

13 畫

左右結構

形聲字

2511234123411234

jìn

gam3

6409.1

U+5664

E599A4

RDDF

KSSI

噤字概述

〔噤〕字拚音是(jìn),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6畫

〔噤〕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口禁)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噤〕字倉頡碼是RDDF,五筆是KSSI,四角碼是6409.1

〔噤〕字統一碼UNICODE是U+5664,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2116,UTF8:E599A4

〔噤〕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噤的意思

jìn ㄐㄧㄣˋ

基本解釋

閉口不說話。~口。~聲。~若寒蟬。

因寒冷而咬緊牙關或牙齒打戰。~戰。寒~。

詳細解釋

動詞

1.閉口。

口禁,口閉也。從口,禁聲。 《說文》閉而不言。 《楚辭 · 思古》翅垂口心甚勞。 杜甫《朱鳳行》

噤聲(閉口不言;不出聲或小聲);噤窄(悶在心裏不說);噤口卷舌(緘默不言)

close one's mouth;

2.關閉;封閉。

門而莫啟。 潘嶽《西征賦》

噤門(關門)

close;

3.因寒冷而發生的哆嗦 。

噤滲(瑟縮寒戰);噤頤(微動其頰。細語);噤戰(咬緊牙關打顫)

shiver;

4.吃光喝完。

你過來,這酒我吃不了,咱兩個了這素子酒吧。 《金瓶梅》

be used up;

噤的越南字釋義

同“”。

噤的國語辭典解釋

jìn ㄐㄧㄣˋ

詳細解釋

閉嘴不作聲。

《史記 · 卷一〇一 · 袁盎鼂錯傳》:“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複言也。”

噤若寒蟬、噤口不語。

因受驚或受寒而身體顫抖的現象。

凍噤、打了個寒噤。

噤的兩岸詞典解釋

jìn ㄐㄧㄣˋ

詳細解釋

1.閉上嘴不出聲。

噤若寒蟬、噤口不語。

2.因受驚或受寒而引起的身體顫抖。

冷噤、打了個寒噤。

噤字的翻譯

close; be silent, be unable speak

still, wortkarg

bouche close, silence

キン ゴン つぐ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