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字的意思和解釋
外
⼣部 共5畫 左右結構 U+5916 CJK 基本漢字
外字概述
〔外〕字拚音是(wài),部首是⼣部,總筆數是5畫。
〔外〕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夕卜)組成,造字法是會意字。
〔外〕字倉頡碼是NIY,五筆是QHY,四角碼是2320.0。
〔外〕字統一碼UNICODE是U+5916,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2806,UTF8:E5A496。
〔外〕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一級字表中,屬常用字。
外的意思
外 wài ㄨㄞˋ
基本解釋
①與“内”、“里”相對。~邊。~因。裏應( yìng )~合。~行( háng )。
②不是自己這方麵的。~國。~路(同“外地”)。~族。~省。~星人。
③指“外國”~域。~賓。~商。
④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麵的親戚。~公。~婆。~甥。
⑤稱嶽父母。~父。~姑(嶽母)。
⑥稱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⑦關係疏遠的。~人。
⑧對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號(綽號)。~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雜史和以敘述人物為主的舊小說)。~傳( zhuàn )。
⑨傳統戲劇角色名。~旦。~末。~淨。
詳細解釋
名詞
1.會意。從夕,從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裏占卜,表明邊疆(外)有事。又有人說,因為要在外過夜,故要卜問吉凶。本義:外麵;外部。
外,遠也。 《說文》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 《禮記 · 曲禮》外骨內骨。 《周禮 · 考工記 · 梓人》夜來城外一尺雪。 唐 · 白居易《賣炭翁》竹外桃花三兩枝。 宋 ·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中通外直。 宋 · 周敦頤《愛蓮說》身外即戰場。 清 ·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外戶(從外麵關閉的大門);外祟(指外來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裏枒槎(對外人好,對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見(顯現於外);外求(求之於外);外舍(在外住宿)
outside; outer;
3.外表;儀表。
吉凶見乎外。 《易 · 係辭》外托服從之名。 《資治通鑒》
外象包皮(指善惡美醜表現在身上,行動語言表現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儀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氣);外化(外表的變化);外方內圓(謂外表正直,內心圓滑);外視(外觀、外表)
appearance;
4.表麵。
無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 —— 明·佚名《檮杌閑評 —— 明珠緣》
外刑(施於身體表麵的刑罰);外像(表麵現象);外局(表麵上);外合裏表(表裏不一);外見(顯現於外);外揚(顯現於外);外意(文字描繪的表麵意義);外營(外層營壘)
surface; face; outside appearance;
5.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夫婦相稱曰外內,晉、 魏以前無之。 清 · 錢大昕《恒言錄》
husband;
6.外國 。
外為中用。
foreign country;
7.外地;異鄉。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個外路和尚來孝敬一個蠟油凍的佛手。 《紅樓夢》
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國外,逃離本陣營,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從外地來的和尚。即行腳僧)
province; another part of the country;
8.外物。亦謂視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類;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
外欲(指外界的誘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觸動而生之情);外蓋衣服(穿在外麵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誘(外界事物的誘惑);外論(外界的議論);外議(外界的輿論)
external things;
9.指男子。亦指男寵,男色 。
外色(男色);外子(舊時妻稱夫為外子);外言(男子所說有關公務之言);外嬖(指宮禁外的寵臣,亦指男寵);外寵(指寵臣;亦指孌童,男色)
man;
10.母親、妻子、姐妹或兒女方麵的(指親屬)。
周三不合圖財殺害外父外母。 明 · 馮夢龍《警世通言》
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婦);外家(嶽父家);外孝(屬於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麵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relatives)of one's mother, sisters or daughters;
11.指外廷臣僚。
一個外郎,叫做丘三。 《初刻拍案驚奇》
外郎(官名。宋元時亦稱衙門書吏);外朝(指在外朝參政諸官。後泛指朝臣)
minister outside court;
12.指地方官。亦謂京官調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 白居易《重賦》
外班(指分發到外省任職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鎮(鎮守邊關要塞的將帥);外藩(有封地的諸侯王);外補(道員的缺分,原則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規定了幾個缺位,由外省督撫呈請任用)
local officcials;
13.指吏役人等 。
外委總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於總把);外委(額外委派的低級武官);外場(打雜跑街的人)
servant;
14.以外。
其外之文。 唐 ·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秦以攻取之外。 宋 · 蘇洵《六國論》付之度外。 宋 ·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外作(正業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鎮);外境(國境以外的地區)
beyond; outside;
15.以前 。
外者(從前,以往)
before; formerly;
16.外來的。
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 《紅樓夢》
外寇(外來的敵兵);外祟(外來的鬼怪、禍祟);外憂(外來的憂患);外比(外附,勾結外亂)
foreign;
17.佛教稱其他宗教、思想為外,自稱為內 。
外道(佛教稱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other;
18.傳統戲曲腳色行當。
外扮監斬官上。 元 · 關漢卿《竇娥冤》
wai;
動詞
1.疏遠。關係、感情上保持距離。
內小人而外君子。 《易 · 否》
勿外(不要見外);外我(視我為外人;疏遠我);外道(作客時,顯得很疏遠)
drift apart;
2.背離。
驟令不行,民心乃外。 《管子 · 版法》
deviate;
3.排斥。
堅、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 《公孫龍子》
repel;
4.拋棄。
有所通,則貪汙之利外矣。 《呂氏春秋》
abandon;
形容詞
1.另外;其他;別的。
令居外宅。 《史記 · 衡山王列傳》
外教(外央。外行);外來錢(外快。額外的財利);外轉(外輸;外快);外慕(猶言他求;別有喜好);外第(別宅);外累(謂身外事物的煩擾、拖累)
in addition; besides; other;
2.異;不一 。
外意(二心;異誌);外道(見外;客氣)
different;
3.非正式的,非正規的,不正當的。
齊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時外婦也。 《漢書 · 齊悼惠王傳》
外四路(指遠親);外務(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婦;外室。指與男子無妻妾關係而同居的婦女);外名(外號);外婦(外妻;指男子於正妻以外在別處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婦);外道(歪門邪道,搞不正當的活動)
unofficial; irregular; unjust;
外的越南字釋義
外
◎同“𩠘”。
外的國語辭典解釋
外 wài ㄨㄞˋ
詳細解釋
名
內外、門外、屋外。
2.特指外國。
古今中外、對外貿易。
3.戲曲中的腳色名稱,多扮演老年男子。
清 · 孔尚任《桃花扇 · 第二五出》:“外扮沈公憲,淨扮張燕築,小旦扮寇白門,醜扮鄭妥娘同上。”
形
1.非自己所在或所屬的。
外幣、外地、外族。
2.母親、出嫁的姊妹、女兒家的親戚稱為“外”。
外祖父、外甥、外孫。
3.別的、其他的。
《孟子 · 滕文公下》:“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漢 · 王充《論衡 · 案書》:“國語,左氏之外傳也。”
外一章、外一首。
4.不是正式的。
外號、外史。
動
1.疏遠。
《易經 · 否卦 · 彖曰》:“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荀子 · 王霸》:“人主則外賢而偏舉,人臣則爭職而妒賢。”
2.處於……之外。
《國語 · 晉語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於小民,將誰行武?”
3.背叛。
《管子 · 版法》:“驟令不行,民心乃外。”
外的兩岸詞典解釋
外字的翻譯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außerhalb, fremd
extérieur, étranger
ガイ ゲ ウイ ガツ ガチ そと ほか はずす はずれ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