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字的意思和解釋

wāng

⼪部 共7畫 半包圍結構 U+5C2A CJK 基本漢字

三級漢字

⼪ 部

7 畫

4 畫

半包圍結構

形聲字

1351121

wāng

wong1

4101.1

U+5C2A

E5B0AA

KUMG

DNGD

尪字概述

〔尪〕字拚音是(wāng),部首是⼪部,總筆數是7畫

〔尪〕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可拆解為(⿺尢王)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尪〕字倉頡碼是KUMG,五筆是DNGD,四角碼是4101.1

〔尪〕字統一碼UNICODE是U+5C2A,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3594,UTF8:E5B0AA

〔尪〕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三級字表中。

尪的意思

wāng ㄨㄤ

基本解釋

同“𡯁”。《玉篇•尢部》:“”,同“𡯁”。

詳細解釋

形容詞

1.骨胳彎曲不正。亦指有這種殘疾的人 。

尪傴(佝僂。指樹身彎曲);尪尪(行不正)

rickety;

2.孱弱;瘦弱 。

尪陋(瘦弱醜陋);尪弱(瘦弱;衰弱);尪悴(瘦弱憔悴);尪纖(瘦小);尪頓(衰病困頓;衰病困頓之身);尪老(老弱)

emaciated;

尪的國語辭典解釋

wāng ㄨㄤ

詳細解釋

一種骨骼彎曲的疾病。

《呂氏春秋 · 季春紀 · 盡數》:“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漢 · 高誘 · 注:“尪,突胸仰向疾也。”

瘦弱。

宋 · 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世有尪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暴亡。”

尪的兩岸詞典解釋

wāng ㄨㄤ

詳細解釋

1.《書》一種(胸、脛、背等)骨骼彎曲的疾病;有殘疾的人。

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

2.《書》瘦弱。

而或矬陋尪弱,或且黑且醜(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塞難》)。

3.台⃝泛指人偶。

大身尪、布袋戲尪仔。

尪字的翻譯

lame

à l'ossature voûtée, faible, chétif

オ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