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字的意思和解釋
徵
⼻部 共15畫 左右結構 U+5FB5 CJK 基本漢字
徵字概述
〔徵〕字拚音是(zhǐ,zhēng,chéng),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5畫。
〔徵〕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彳𢽠)組成。
〔徵〕字倉頡碼是HOUGK,五筆是TMGT,四角碼是2824.0。
〔徵〕字統一碼UNICODE是U+5FB5,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4501,UTF8:E5BEB5。
〔徵〕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徵的意思
徵 zhēng ㄓㄥ
基本解釋
①召,征召。《爾雅•釋言》:“徵,召也。”
②求;取。《左傳•哀公七年》:“夏,公會吳於鄫,吳來徵百牢。”
③斂取;征收。《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④徭役;租稅。《管子•治國》:“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⑤證驗;效應。《廣韻•蒸韻》:“徵,證也。”
⑥征兆;跡象。《左傳•昭公十七年》:“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
⑦證明。《廣雅•釋詁四》:“徵,明也。”
⑧征聘;納幣以成婚禮。《集韻•蒸韻》:“徵,成也。”
⑨追究;責問。《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又指征詢。唐沈既濟《任氏傳》:“徵於小僮,小僮笑曰:‘無之。’”
⑩典,主管。《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
⑪虛。《爾雅•釋詁上》:“徵,虛也。”
⑫姓(舊讀zhǐ)。《三國誌•吳誌•程秉傳》:“秉為傅時,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篤學立行雲。”
徵的國語辭典解釋
徵 zhēng ㄓㄥ
詳細解釋
動
1.召集。
《史記 · 卷一 · 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征兵。
2.責問、詢問。
《左傳 · 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明 · 徐弘祖《徐霞客遊記 · 卷九上 · 滇遊日記十》:“即征其地名,據雲:為鳳田總府莊。”
征詢意見。
3.驗證、證明。
《論語 · 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4.公開尋求、招請。
征婚、征文、誠征女工。
5.課取、收取。
《周禮 · 地官 · 閭師》:“以歲時征野之貢賦。”《左傳 · 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征斂無度。”
征稅。
名
1.預兆、跡象。
《史記 · 卷四 · 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
吉征、凶征。
2.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征崇。
徵 zhǐ ㄓˇ
詳細解釋
名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
《周禮 · 春官 · 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征、羽。”元 · 關漢卿《單刀會 · 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征、羽。”
徵的兩岸詞典解釋
徵 zhēng ㄓㄥ
詳細解釋
1.召集。
征兵、征召、應征入伍。
2.征求;詢問。
征詢。
3.驗證;證明。
征驗、信而有征、文獻可征。
4.公開尋求;招請。
征婚、征稿、征文、征募。
5.課取;收取。
征稅、征地。
6.預兆;跡象。
征兆、凶征、特征、象征。
7.姓。
徵字的翻譯
summon, recruit; musical note
erheben, Erhebung (S), Erregung (S, Psych), Zheng (Eig, Fam)
voyager, lancer une expédition, enrôler, prélever, preuve, signe, marcher, lancer une expédition, conquérir, percevoir, prélever
チョウ チ しる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