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字的意思和解釋
掎
⺘部 共11畫 左右結構 U+638E CJK 基本漢字
掎字概述
〔掎〕字拚音是(jǐ,yǐ),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1畫。
〔掎〕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扌奇)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掎〕字倉頡碼是QKMR,五筆是RDSK,四角碼是5402.1。
〔掎〕字統一碼UNICODE是U+638E,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5486,UTF8:E68E8E。
〔掎〕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三級字表中。
掎的意思
掎 jǐ ㄐㄧˇ
基本解釋
①拖住,牽引。~止(從後截獲)。~角(分兵牽製或夾擊敵人)。
②發射:“機不虛~”。
③古同“倚”,支撐。
詳細解釋
動詞
1.[從旁或從後]用力拉住,拖住。
掎,偏引也。從手,奇聲。 《說文》伐木掎矣。 《詩 · 小雅 · 小弁》諸戎掎之。 《左傳 · 襄公十四年》。疏:“言戾其足也。”掎止晏萊焉。 《國語 · 魯語》。注:“從後曰掎。”躬掎祿曰。 《漢書 · 息夫躬傳》。注:“從後引之也。”昔秦失其鹿, 劉季遂而掎之。 《漢書 · 敘傳》
掎汩(猶牽動);掎拔(提引而出;挺拔);掎鹿(拉著鹿);掎裳連袂(牽裙連袖)
drag;
2.發射。
機不虛掎。 班固《西都賦》
shoot;
3.牽製,拖住使不能自由行動 。
掎角(分兵牽製或夾擊敵人);掎掣(牽製);掎挈(牽製)
pin down;
4.指摘。
孔子西行不到 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韓愈《古鼓歌》
掎挈(掎契。指摘);掎奪(指摘擯棄)
censure;
掎的國語辭典解釋
掎 jǐ ㄐㄧˇ
詳細解釋
動
1.從後或從旁拉住。
《說文解字 · 手部》:“掎,偏引也。”《漢書 · 卷一〇〇 · 敘傳上》:“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掎之。”
2.牽製。
《文選 · 陳琳 · 為袁紹檄豫州》:“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 。”《北史 · 卷九 · 周太祖文帝本紀》:“賊掎吾三麵,又造橋,示欲必度。”
3.抓住、掌握住。
《荀子 · 議兵》:“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宋 · 孫光憲《北夢瑣言 · 卷一》:“掎其小瑕,忘其大美。”
掎的兩岸詞典解釋
掎字的翻譯
drag aside, pull; drag one foot
schleppen, Luftwiderstand (S)
traîner, tirer
キ カ イ ひ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