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字的意思和解釋
旃
⽅部 共10畫 左右結構 U+65C3 CJK 基本漢字
旃字概述
〔旃〕字拚音是(zhān),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0畫。
〔旃〕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𭤨丹)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旃〕字倉頡碼是YSOBY,五筆是YTMY,四角碼是0824.7。
〔旃〕字統一碼UNICODE是U+65C3,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6051,UTF8:E69783。
〔旃〕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旃的意思
旃 zhān ㄓㄢ
基本解釋
①古代一種赤色曲柄的旗。
②同“毡”。
③文言助詞,相當於“之”或“之焉”:“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
詳細解釋
名詞
1.形聲,本義:赤色的曲柄旗。
2.同本義。
旃,旗曲柄也。周禮曰:“通帛為旃。 《說文》通帛為旃。通以赤色為之。 《釋名 · 釋兵》置旃以為轅門。 《穀梁傳 · 昭公八年》
red flag;
3.亦泛指旌旗。
收功單於旃。 晉 · 陸機《飲馬長城窟行》
旃帛(紅旗);旃旌(泛指赤色旗幟);旃戎(軍旅)
4.毛織品。通“毡”。
不知其可以為旃也。 《淮南子 · 齊俗》被旃裘。 《史記 · 匈奴傳》旃毛並咽之。 《漢書 · 李廣蘇建傳》
旃席(氈帳);旃衣(以毛氈等製成的衣服);旃車(氈篷車);旃席(氈席;毛氈)
felt;
助詞
◎之、焉二字的合讀。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詩 · 魏風 · 陟岵》。馬瑞辰通釋:“之、旃一聲之轉,又為‘之焉’之合聲,故旃訓‘之’,又訓‘焉’。”
勉旃(希望你奮發有為)
旃的國語辭典解釋
旃 zhān ㄓㄢ
詳細解釋
名
1.曲柄的旗子。
《說文解字 · 㫃部》:“旃,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眾。”《文選 · 司馬相如 · 子虛賦》:“乘雕玉之輿,靡魚須之橈旃。”
2.泛指旗子、旌旗。
唐 · 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詩:“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
3.毛織品。
漢 · 桓寬《鹽鐵論 · 本議》:“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史記 · 卷一一〇 · 匈奴傳》:“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助
◎之焉二字的合讀。
《詩經 · 唐風 · 采苓》:“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人。”
旃的兩岸詞典解釋
旃字的翻譯
silk banner with bent pole
abgetastet, empfunden , Filz (S)
drapeau, étendard
セン は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