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的意思和解釋

zhī zhū zhì

⼂部 共3畫 獨體字 U+4E4B CJK 基本漢字

一級漢字 通用字 獨體字

⼂ 部

3 畫

3 畫

獨體字

會意字

454

zhī,zhū,zhì

zi1

3030.7

U+4E4B

E4B98B

INO

PPPP

之字概述

〔之〕字拚音是(zhī,zhū,zhì),部首是⼂部,總筆數是3畫

〔之〕字結構是獨體字,造字法是會意字

〔之〕字倉頡碼是INO,五筆是PPPP,四角碼是3030.7

〔之〕字統一碼UNICODE是U+4E4B,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0043,UTF8:E4B98B

〔之〕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中,屬常用字

之的意思

zhī ㄓ

基本解釋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閑視~。

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詳細解釋

動詞

1.會意。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2.同本義。

,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一者,地也。 《說文》如語焉而未然。 《禮記》。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

grow;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適也。 《廣雅》自伯東。 《詩 · 衛風 · 伯兮》沛公軍。 《史記 · 項羽本紀》虛所賣。(“”同“”) 唐 · 柳宗元《童區寄傳》佯狂不知所者。 明 · 張溥《五人墓碑記》吾欲南海,何如? 清 ·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國(前往封地);之適(前往)

go to; leave;

代詞

1.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宣王說。(:指南郭處士來吹竽。) 《韓非子 · 內儲說上》虎因喜,計曰。(: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隻能踢的情況。) 唐 · 柳宗元《三戒》當分明記。(:指共讀情景。) 清 · 袁枚《祭妹文》,則難者亦易矣。(:代詞,指天下事。) 清 ·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較之中學時代;因之,他將自己的整個心血都放了進去。

this; that;

2.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 周,遇 《左傳 · 僖公三十二年》

he; her; it; they; them;

3.又。

蹇叔哭之。巫醫樂師百工人。(“&#;”是指示代詞,指代“巫醫樂師百工”。) 唐 · 韓愈《師說》

取而代之;戰而勝之;為之感歎;使之順利發展;與之見麵。

4.指示代詞,相當於“”、“他的”、“其他的”。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老母。 《武王伐紂平話》

its; his; other;

助詞

1.的。

of;

2.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或一般的修飾關係。

謝莊少年精技擊者。 清 · 徐珂《清稗類鈔 · 戰事類》開火者,軍中發槍之號也。

鍾鼓之聲;一家之長;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3.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吾見師出。 《左傳 · 僖公三十二年》

4.用於實詞與介詞之間。

於味,有同耆也。 《孟子》

形容詞

具有字母S的形狀的,“”字形 。

之江(江流曲折如“”字者);之字路(曲折如“”字形的路)

zigzag;

之的古壯字釋義

同“”。

之的國語辭典解釋

zhī ㄓ

詳細解釋

1.的、底。

《論語 · 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左傳 · 襄公十四年》:“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2.於。

《易經 · 比卦 ·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禮記 · 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3.諸、之於。

《孟子 · 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1.與、及。

《書經 · 立政》:“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呂氏春秋 · 仲夏紀 · 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2.而。

《戰國策 · 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3.若、如果。

《書經 · 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論語 · 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則。

《左傳 · 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 · 仲春紀 · 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

《書經 · 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於爾邦?”《史記 · 卷四八 · 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1.他、彼。

《書經 · 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論語 · 顏淵》:“愛之欲其生。”

2.其、他的。

《武王伐紂平話 · 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 · 王士禎《池北偶談 · 卷二四 · 談異五 · 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3.此、這個。

《詩經 · 邶風 · 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莊子 · 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1.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

《詩經 · 鄘風 · 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2.至、到。

《西京雜記 · 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是、為。

《公羊傳 · 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漢 · 揚雄《法言 · 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4.取用。

《戰國策 · 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姓。如漢代有之馬宇。

之的兩岸詞典解釋

zhī ㄓ

詳細解釋

1.代詞:(1)代替不固定的人或事,無具體所指。

久而久之、景觀為之一改。

2.代詞:(2)代替人或事物(限於賓語)。

取而代之、操之過急、置之不理。

3.介詞:(1)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短語,表示領屬和修飾關係。

千裏之外、赤子之心、媒妁之言、緩兵之計。

4.介詞:(2)用在主謂語之間,使變成偏正短語,讓謂語具名詞性。

山河之壯美、戰鬥之慘烈、影響之深遠。

5.助詞:(1)用在單音節語素之前,組成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之後、之類。

6.助詞:(2)《書》用於句中,表示賓語提前。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宋‧周敦頤《愛蓮說》)?。

7.《書》往。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莊子‧至樂》)。

8.《書》取用。

舍其所長,之其所短(《戰國策‧齊策三》)。

9.《書》這。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詩經‧邶風‧日月》)。

10.姓。

之字的翻譯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dieser, <Attributivpartikel&gt

(remplaçant une personne ou une chose comme complément)​, (particule possessive dans différentes expressions)​, aller, se rendre

シ の これ ゆく おいて こ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