癘字的意思和解釋
癘
⽧部 共17畫 半包圍結構 U+7658 CJK 基本漢字
癘字概述
〔癘〕字拚音是(lì,lài),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7畫。
〔癘〕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可拆解為(⿸疒萬)組成。
〔癘〕字倉頡碼是KTWB,五筆是UAJY,四角碼是0012.7。
〔癘〕字統一碼UNICODE是U+7658,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0296,UTF8:E79998。
癘的意思
癘 lì ㄌㄧˋ
基本解釋
①麻風病。《説文•廣部》:“癘,惡疾也。”《素問•風論》:“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②瘟疫。《玉篇•廣部》:“癘,疫氣也。”《周禮•天官•疾醫》:“四時皆有癘疾。”《左傳•哀公元年》:“天有菑癘。”
③殺。《管子•五行》:“春辟勿時,苗足本,不癘雛鷇,不夭麑䴠。”
④通“勵”。勸勉。《字彙補•廣部》:“癘,借作勵。漢《衡方碑》:‘砥仁癘義。’《帝堯碑》:‘癘我以仁。’”
詳細解釋
名詞
1.惡瘡;麻風。
癘,惡疾也。 《說文》伯牛有疾,先儒以爲癘也。 《論語》已大風攣踠瘻癘。 唐 · 柳宗元《捕蛇者說》
癘風(麻風病);癘人(患染惡疾的人);癘痎(惡性瘧疾)
leprosy;
2.疫病 [pestilence]。
四時皆有癘疾。 《周禮 · 疾醫》天有菑癘。 《左傳 · 哀公六年》
癘疾(癘瘥。疫病);癘氣(能致疫病的惡氣);癘疫(瘟疫);癘役(流行性傳染病。即瘟疫)
癘的國語辭典解釋
癘 lì ㄌㄧˋ
詳細解釋
名
1.惡瘡。
《禮記 · 月令》:“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鹹竭,民多疥癘。”
2.瘟疫。
《左傳 · 哀公元年》:“在國,天有菑癘。”晉 · 杜預 · 注:“癘,疾疫也。”
癘的兩岸詞典解釋
癘字的翻譯
a sore, ulcer; pestilence
ulcère, peste
レイ ライ えや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