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字的意思和解釋
砭
⽯部 共9畫 左右結構 U+782D CJK 基本漢字
砭字概述
〔砭〕字拚音是(biān),部首是⽯部,總筆數是9畫。
〔砭〕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石乏)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砭〕字倉頡碼是MRHIO,五筆是DTPY,四角碼是1263.7。
〔砭〕字統一碼UNICODE是U+782D,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0765,UTF8:E7A0AD。
〔砭〕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砭的意思
砭 biān ㄅㄧㄢ
基本解釋
①中國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石。~針。
②用石針紮皮肉治病,引申為刺或規勸。~灸。針~(喻指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
詳細解釋
名詞
1.形聲。從石,乏聲。本義:治病刺穴的石針。
2.同本義。
砭,以石刺病也。 《說文》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素問 · 異法方宜論》
砭割(用石針治病。比喻忍痛除惡)
stone needle used in acupuncture;
3.[地質]∶曲流凹岸由於水流擁擠而發生侵蝕的地點。
nip;
4.〈方〉∶山坡。
他們這時正走在一道砭上,上頭是山崖,下邊是石岩,光禿禿的沒一點遮攔。 柳青《銅牆鐵壁》
hillside;
動詞
1.古代用石針紮皮肉治病。後用金屬針以治病,也稱“砭”。
風上逆,砭頭血可愈。 《新唐書 · 則天武皇後傳》
砭磨(用石針刺磨患處。引申為救時除弊);砭熨(用石針刺穴,用藥物熨貼患處。指救治病痛)
pierce;
2.救治。
士病吾能砭。 王安石《舟中望九華山》
砭俗(救治庸俗)
treat and cure;
3.刺。
其氣栗冽,砭人肌骨。 歐陽修《秋聲賦》
砭骨。
stab;
砭的國語辭典解釋
砭 biān ㄅㄧㄢ
詳細解釋
名
◎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參見“砭石”條。
動
1.古人用石針紮刺肌膚治病。
《新唐書 · 卷七六 · 後妃傳上 · 則天武皇後傳》:“帝頭眩不能視,侍醫張文仲、秦鳴鶴曰:‘風上逆,砭頭血可愈。’”
2.救治。
唐 · 韓愈《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又如心中疾,針石非所砭。”宋 · 蘇軾《擇勝亭銘》:“我銘斯亭,以砭世盲。”
3.刺、刺痛。宋 · 歐陽修《秋聲賦》:“其氣栗冽,砭人肌骨”。
砭的兩岸詞典解釋
砭字的翻譯
stone probe; pierce; counsel
percer, aiguille de pierre, critiquer
ヘン いしばり いまし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