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字的意思和解釋

zhé

⽯部 共15畫 左右結構 U+78D4 CJK 基本漢字

二級漢字 通用字

⽯ 部

15 畫

10 畫

左右結構

形聲字

132513541521234

zhé

zaak6

1569.4

U+78D4

E7A394

MRNQD

DQAS06 DQGS98 DQAS86

磔字概述

〔磔〕字拚音是(zhé),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5畫

〔磔〕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石桀)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磔〕字倉頡碼是MRNQD,五筆是DQAS06 DQGS98 DQAS86 ,四角碼是1569.4

〔磔〕字統一碼UNICODE是U+78D4,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0932,UTF8:E7A394

〔磔〕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磔的意思

zhé ㄓㄜˊ

基本解釋

古代分裂牲體以祭神。

古代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刑。

漢字筆形之一,即“捺( nà )”。

詳細解釋

動詞

古代祭祀時分裂牲畜肢體。

,辜也。 《說文》。從桀,石聲。刳雞胸、腹而張之,令其幹枯不收。故從桀,張也。 《廣雅》 《禮記 · 月令》。注:“攘也。”祭風曰 《爾雅》。李注:“以牲頭蹄及皮破之以祭。”[季春之月]九門攘。 《禮記 · 月令》。孫希旦集解:“磔,磔裂牲體也。”

磔禳(磔攘。分裂牲體祭神以除不祥);磔雞(舊曆正月初一殺雞掛門外以除不祥)。又指古代的一種酷刑。以車分裂人體。

dismember;

名詞

漢字書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筆 刮視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書耳。——《閱微草堂筆記》

right-falling stroke(in Chinese characters);

象聲詞

鳥鳴聲,同“吱吱”磔磔雲霄間。——宋· 蘇軾《石鍾山記》

磔的國語辭典解釋

zhé ㄓㄜˊ

詳細解釋

1.分裂肢體。

《荀子 · 宥坐》:“女以諫者為必用邪?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

2.宰割牲畜以祭鬼神。

《禮記 · 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一種書法筆法。用筆時向右下斜,今稱為“”。

磔的兩岸詞典解釋

zhé ㄓㄜˊ

詳細解釋

1.漢字筆畫之一。永字八法中向右下斜引,末端稍出波折。如“”字之末筆。

2.擬聲詞。模擬鳥鳴聲或形容鷓鴣的叫聲。

磔磔、格磔。

3.《書》古代(用車馬)扯裂人體的一種酷刑,指車裂;也指淩遲。

叔陵險躁奔競,遂行悖逆,磔形骸,未臻其罪,汙瀦居處,不足彰過,悲哉(《陳書‧卷三十六‧新安王伯固列傳》)!。

4.《書》張開。

頷下修髯如戟,兩頰亦磔蝟毛(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槐西雜誌四》)。

磔字的翻譯

to dismember, tear apart; downward stroke slanting right

Zerstückelung des Körpers (als Strafe in alten Zeiten)​ (S, Rechtsw)​, Zhe-Strich: nach rechts fallender Strich (in chinesischen Schriftzeichen)​ (S)

Lingchi

タク チャク さく はりつ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