縶字的意思和解釋
縶
⽷部 共17畫 上下結構 U+7E36 CJK 基本漢字
縶字概述
〔縶〕字拚音是(zhí),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7畫。
〔縶〕字結構是上下結構,可拆解為(⿱執糸)組成。
〔縶〕字倉頡碼是GIVIF,五筆是FUFI,四角碼是4590.3。
〔縶〕字統一碼UNICODE是U+7E36,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2310,UTF8:E7B8B6。
縶的國語辭典解釋
縶 zhí ㄓˊ
詳細解釋
動
1.拴住馬腳。
《廣韻 · 入聲 · 緝韻》:“縶,係馬。”
縶馬。
2.捆綁、係絆。
《莊子 · 秋水》:“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宋 · 洪邁《容齋續筆 · 卷一二 · 無用之用》:“今夫飛者以翼為用,縶其足,則不能飛。”
3.拘囚、監禁。
漢 · 李陵《答蘇武書》:“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
名
◎係馬的韁繩。
《左傳 · 成公二年》:“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唐 · 柳宗元《答問》:“而又裹以罪惡,纏以羈縶。”
縶的兩岸詞典解釋
縶 zhí ㄓˊ
詳細解釋
1.《書》捆綁;絆住。
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莊子‧秋水》)。
2.《書》拘禁;拘捕。
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3.《書》係馬的韁繩。
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左傳‧成公二年》)。
縶字的翻譯
confine, tie up; imprison, shackle
verbinden, zusammen binden
attacher (les jambes d'un cheval), ficeler, ligoter, corde
チュウ ショ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