臑字的意思和解釋

nào ér nèn nuǎn

⽉部 共18畫 左右結構 U+81D1 CJK 基本漢字

三級漢字 通用字

⽉ 部

18 畫

14 畫

左右結構

形聲字

351114524444132522

nào,rú,ér,nèn,nuǎn

nou6

7122.7

U+81D1

E88791

BMBB

EFDJ

臑字概述

〔臑〕字拚音是(nào,rú,ér,nèn,nuǎn),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8畫

〔臑〕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需)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臑〕字倉頡碼是BMBB,五筆是EFDJ,四角碼是7122.7

〔臑〕字統一碼UNICODE是U+81D1,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3233,UTF8:E88791

〔臑〕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三級字表中。

臑的意思

nào ㄋㄠˋ

基本解釋

牲畜前肢的下半截。

中醫指人自肩至肘前側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

詳細解釋

名詞

1.人的上肢。亦指臂之羊矢穴 ?臑,臂羊矢也。——《說文》

upper limbs;

2.按,臂上也。羊豕曰臑,在人曰肱。

肩臂 《儀禮 · 少牢饋食禮》。注:“肱骨。”折肩肋肺 《儀禮 · 鄉射禮記》

3.牲畜前肢的上部。

取前足骨穿佩之。 《史記 · 龜策列傳》

forelimb;

動詞

通“”。煮 鼎臑盈望,致和芳隻。——屈原《大招》

boil; cook;

ér ㄦˊ

詳細解釋

動詞

1.通“”。煮,煮爛。

肥牛之腱,若芳些。 《楚辭 · 招魂》

臑鱉(煮爛的鱉肉)

boil; cook;

2.另見 nào。

臑的國語辭典解釋

rú ㄖㄨˊ

詳細解釋

羊、豬等牲畜的前腿。後泛指人的上肢或動物的前肢。

《說文解字 · 肉部》:“臑,臂,羊豕曰臑。”清 · 段玉裁 · 注:“謂人之臂在羊豕則曰臑也。”《儀禮 · 少牢饋食禮》:“司馬升羊右胖,髀不升,肩臂臑。”

ér ㄦˊ

詳細解釋

肉煮至熟爛。

《文選 · 枚乘 · 七發》:“熊蹯之臑,勺藥之醬。”唐 · 李善 · 注:“臑,熟也。”

nào ㄋㄠˋ

詳細解釋

(一)之又音。

臑的兩岸詞典解釋

rú ㄖㄨˊ

詳細解釋

《書》牲畜的前肢;人的上肢。

司馬升羊右胖,髀不升,肩臂臑(《儀禮‧少年饋食禮》)。

臑字的翻譯

soft

Oberarm (S)

ジ ジュ ニュ ノウ ニ す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