蒩字的意思和解釋
蒩
⺾部 共13畫 上下結構 U+84A9 CJK 基本漢字
蒩字概述
〔蒩〕字拚音是(zū,jù,jí),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3畫。
〔蒩〕字結構是上下結構,可拆解為(⿱艸租)組成。
〔蒩〕字倉頡碼是THDM,五筆是ATEG,四角碼是4491.7。
〔蒩〕字統一碼UNICODE是U+84A9,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3961,UTF8:E892A9。
蒩的國語辭典解釋
蒩 zū ㄗㄨ
詳細解釋
名
1.草墊。
《說文解字 · 艸部》:“蒩,茅藉也。……《禮》曰:‘封諸侯以土蒩、以白茅。’”《周禮 · 地官 · 鄉師》:“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
2.蕺菜。
清 · 王念孫《廣雅疏證 · 卷十上 · 釋草》:“蒩,蕺也。”
蒩的兩岸詞典解釋
蒩 zū ㄗㄨ
詳細解釋
1.《書》草墊;草席。
2.《書》植物名。即蕺菜。多年生草本。匍匐的根狀莖細長多分支,直立莖開花具4枚白色苞片與淡黃色花蕊。全株有魚腥味。全草可做藥材,根狀莖與嫩葉可作蔬菜。今俗稱“魚腥草”。
蒩字的翻譯
ソ ショ シャ ジ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