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字的意思和解釋

⾐部 共22畫 上下結構 U+8972 CJK 基本漢字

⾐ 部

22 畫

16 畫

上下結構

4143125111515111413534

zaap6

0173.2

U+8972

E8A5B2

YPYHV

UEGE

襲字概述

〔襲〕字拚音是(),部首是⾐部,總筆數是22畫

〔襲〕字結構是上下結構,可拆解為(⿱龍衣)組成。

〔襲〕字倉頡碼是YPYHV,五筆是UEGE,四角碼是0173.2

〔襲〕字統一碼UNICODE是U+8972,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5186,UTF8:E8A5B2

襲的意思

xí ㄒㄧˊ

基本解釋

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邊。《儀禮•士喪禮》:“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筭。”

重衣,衣上加衣。《禮記•內則》:“寒不敢襲,癢不敢搔。”

重複;重疊。《爾雅•釋山》:“山三襲,陟。”

繼承;沿襲。《史記•樂書》:“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

蒙受;領受。《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賴之。”

襲擊;襲取。《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竊取;抄襲。《穀梁傳•哀公四年》:“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

遮蓋;掩藏。漢張衡《西京賦》:“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

淪陷。《公羊傳•僖公十四年》:“此邑也,其言崩何?襲邑也。”

及於;撲向。 《楚辭•九歌•少司命》:“緑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

重合;合攏;調和。《荀子•不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

返,還歸。《文選•潘嶽〈哀永逝賦〉》:“委蘭房兮繁華,襲窮泉兮朽壤。”

量詞。多用於服裝被耨。相當於“”、“”。《史記•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

量詞。相當於“”、“”。《呂氏春秋•節喪》:“題湊之室,棺槨數襲。”

姓。《通誌•氏族略五》:“晉有隱士襲元之。”

詳細解釋

名詞

1.形聲。從衣,龖省聲。本義: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邊。

2.同本義。

,左衽袍也。 《說文》。按,凡斂死者,左衽,不紐。事於房中,西領南上,不綪。 《儀禮 · 士喪禮》。鄭玄注:「襲事,謂衣服也。」

襲衣(屍衣;也指古代行禮時穿在裼衣外麵的上衣);襲玩(衣著器用)

graveclothes;

3.姓。

量詞

1.衣一套爲一襲。

賜衣被一 《漢書 · 昭帝紀》。注:「一稱也。猶今一副。乃命留五時衣各一 《後漢書 · 東平憲王蒼傳》袈衣一,止用一兩。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襲衣(成套衣服);襲衣兼食(成套衣服,多盤菜餚。謂生活優裕)

a suit;

2.層,重。

棺槨數 《呂氏春秋》

layer;

1.因襲,照舊搬用。

跡於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韓非子 · 孤憤》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 《史記 · 秦始皇本紀》漢興,仍 秦製。 《後漢書 · 宦官傳論》譯歐西人之言。 清 ·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 · 文集》

沿襲(依照舊傳統辦理);襲因(依照舊例);襲跡(依照前人的遺蹟)

carry on as before;

2.繼承。

世官九等,皆有職,有替職。 《明史 · 職官誌一》賁瑞早已辭世, 賁璽依例了侯爵。 《一層樓》

世襲(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傳);襲職(繼承官職);襲位

succeed;

3.重複。

趙孟曰:「吾卜於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吉。行也。」 《左傳 · 哀公十年》。 杜預注:「襲,重也。」

襲吉(卜若不吉則止,不可因而重卜;重卜而得吉,叫做襲吉)

repeat;

4.調合;合。

天地比,齊秦 《荀子》

襲從(言兩者相合);襲然(合一的樣子)

merge;

5.襲擊,乘其不備,偷偷地進攻。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 《左傳 · 莊公二十九年》掩人不備,行不假途,人銜枚,馬勒繮,晝伏夜行,爲也。 《白虎通 · 誅伐》城上早插蜀兵旗號:原來已被 魏延了。 《三國演義》慧室月。 《戰國策 · 魏策》荊人慾 宋。 《呂氏春秋 · 察今》恐漢之。 《漢書 · 李廣蘇建》蔡州。 《資治通鑑 · 唐紀》率衆之。 清 · 徐珂《清稗類鈔 · 戰事類》

偷襲;奔襲;侵襲;奇襲;夜襲;空襲

raid;

6.衣上加衣。

寒不敢,癢不敢搔。 《禮記》

put;

7.穿衣。

衣屍曰,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 《釋名 · 釋喪製》

襲屍(爲死者穿衣);襲朝服

wear;

8.蓋。

張甲乙而翠被。 張衡《西京賦》

襲裘(古代盛禮時,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見於外)

cover;

9.觸及;薰染;侵襲。

芳氣人是酒香。 《紅樓夢》

襲人(侵襲到人。薰人)

attack;

襲的國語辭典解釋

xí ㄒㄧˊ

詳細解釋

1.死者所穿的衣服,衣襟在左。

《說文解字 · 衣部》:“襲,左衽袍。”

2.量詞。計算成套的衣服或被褥的單位。

《史記 · 卷四三 · 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漢書 · 卷七 · 昭帝紀》:“有不幸者,賜衣被一襲。”

3.姓。如晉代有襲元之。

1.為死者穿衣服。

漢 · 劉熙《釋名 · 釋喪製》:“衣屍曰襲。襲,匝也。以衣周匝,覆衣之也。”

2.加一件外衣。

《禮記 · 內則》:“寒不敢襲,癢不敢搔。”

3.穿上。

《文選 · 司馬相如 · 上林賦》:“襲朝服,乘法駕。”宋 · 蘇軾《和陶歸去來兮辭》:“豈襲裘而念葛,蓋得稱而喪微。”

4.重複、重疊。

《左傳 · 哀公十年》:“吾卜於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襲吉。”《淮南子 · 泛論》:“此聖人所以重仁襲恩。”

5.因循。

《史記 · 卷二四 · 樂書》:“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文選 · 陸機 · 文賦》:“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

沿襲、因襲。

6.繼承、接受。

《左傳 · 昭公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賴之。”

世襲。

7.趁人不備而攻擊。

《左傳 · 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鍾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偷襲、侵襲。

8.及至、撲向。

《楚辭 · 屈原 · 九歌 · 少司命》:“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

春風襲麵、涼意襲人。

9.調和。

《淮南子 · 天文》:“天地之襲精為陰陽。”漢 · 高誘 · 注:“襲,合也;精,氣也。”

襲的兩岸詞典解釋

xí ㄒㄧˊ

詳細解釋

1.照著原樣子做。

因襲、沿襲、抄襲。

2.繼承。

襲位、世襲、襲封。

3.出其不意地進攻。

襲擊、空襲、夜襲。

4.比喻撲麵而來。

清香襲人、冷氣襲人。

5.《書》衣上加衣;穿。

寒不敢襲,癢不敢搔(《禮記‧內則》)、襲朝服,乘法駕(《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6.量詞。用於計算成套的衣服或被褥。

一襲白衣、兩襲棉被。

7.姓。

襲字的翻譯

raid, attack; inherit

beerben, erben , Raubzug (S)​, Xi (Eig, Fam)

attaquer par surprise, assaillir, un ensemble (vêtements)​

シュウ ジュウ おそう かさね かさね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