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字的意思和解釋

yán yàn yín

⾔部 共7畫 獨體字 U+8A00 CJK 基本漢字

一級漢字 通用字 獨體字

⾔ 部

7 畫

獨體字

指事字

4111251

yán,yàn,yín

jin4

0060.1

U+8A00

E8A880

YMMR

YYYY

言字概述

〔言〕字拚音是(yán,yàn,yín),部首是⾔部,總筆數是7畫

〔言〕字結構是獨體字,造字法是指事字

〔言〕字倉頡碼是YMMR,五筆是YYYY,四角碼是0060.1

〔言〕字統一碼UNICODE是U+8A00,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5328,UTF8:E8A880

〔言〕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中,屬常用字

言的意思

yán ㄧㄢˊ

基本解釋

講,說。~說。~喻。~道。~歡。~情。~必有中( zhòng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論。~辭(亦作“言詞”)。語~。~語。~簡意賅。

漢語的字。五~詩。七~絕句。洋洋萬~。

語助詞,無義。~歸於好。“~告師氏,~告~歸”。

姓。

詳細解釋

動詞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麵是“”字,下麵一橫表示言從舌出。“”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從“”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本義:說,說話。

2.同本義。

,論難曰語。 《說文》誌以發 《左傳 · 襄公二十七年》誌以定 《左傳 · 昭公九年》國人莫敢,道路以目。 《國語 · 周語上》,心聲也。 《法言 · 問神》,口之利也。 《墨子經》者所以在意。 《莊子 · 外物》所聞。 晉 · 陶淵明《桃花源記》趨機而 《後漢書 · 列女傳》於李??。 宋 · 司馬光《資治通鑒 · 唐紀》訖不見。 明 · 魏禧《大鐵椎傳》”如“華實”之“”者,蓋音謬也。 宋 ·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言絕(言罷;說完);言言(直言);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戲(說話輕浮不莊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詞,所言各異);言笑自若(談笑自得的樣子);言之無文(說話沒有文采條理);言方行圓(即言行不一);言信(說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說話不守信用);言不顧行(言行不一);言歡(說笑)

say; speak; talk;

3.議論,談論。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兵事。 《史記 · 廉頗藺相如列傳》

言路(諫官的職務);言事(在君主時代,臣民與天子、國君議論政事);言文(談論文辭);言默(議論和沉默);言狀(所述情狀)

discuss; comment;

4.記載。

雁蕩山…自古圖牒,未嚐有者。 宋 · 沈括《夢溪筆談》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 宋 · 蘇軾《石鍾山記》

言行錄(錄記敘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書)

write down; record;

5.問。

臣意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 《史記》。 王引之述聞:“言王,問王也。”

言問(訊問)

ask; inquire;

6.告知;告訴。

其順之,然後其喪筭。 《禮記》。鄭玄注:“言,語也。”

言諷(用委婉的語言示告)

inform; tell; let know;

7.陳述;敘述。

臣願悉聽聞,唯大王裁其罪。 《韓非子》

言功(陳述功績)

state;

8.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相當於“就是說”或“意思是”。

《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飽乎仁義也。 《孟子》

namely;

9.說明。

其利害(說明合從的好處和不合從的害處。其,指示代詞,代合從,它的)。 《史記 · 平原君虞卿列傳》

explain;

名詞

1.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

父母之 《詩 · 鄭風 · 將仲子》又諸兄之言。口之宣也,善敗於是乎興。 《國語 · 周語上》感斯人,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唐 · 白居易《琵琶行》序王如其 晉 · 幹寶《搜神記》未嚐有 明 · 劉基《賣柑者言》思其言。是何 清 · 梁啟超《譚嗣同傳》

言能踐行(說到做到);言語高低(指說話沒分寸,衝撞別人);言差語錯(言語衝撞或口舌之爭);言言善果(多說勸人行善的話,必有好處);言同勒石(喻指說的話深刻而珍貴,如同刻石);言詞(用語言表達的詞匯或詞句);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不願行(言語和行為不相符合);言語妙天下(言語精妙,天下沒有人比得上);言聽謀決(說的話聽從照辦);言廢(說的話不被采納);言簡義豐(語言簡練,含意豐富);言與心違(言語與心意相違背);言智(言語的才智);言無倫次(言語雜亂無章)

speech; spoken language;

2.言論;見解;意見。

如何昊天?辟不信。 《詩 · 小雅 · 雨無止》無二貴,法無兩適,故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 《韓非子》

言揚行舉(根據德行和聲名來選擇人才);言金(珍貴的言論);言之成理(言論能自成係統而有文理);言中無物(言論空洞而無實際內容)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3.言辭;辭令;辭章。

無乃非盟載之,以闕君德;而執事不利焉。 《左傳》

言外(言辭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傳達言辭,故稱言使);言泉(言辭滔滔不絕,如泉水般湧出。比喻口辯敏捷,言語通暢);言多必失(言辭過多,必定發生差錯)

one' s words;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 poetry and prose;

4.政令;號令。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 《國語 · 周語》。韋昭注:“言,號令也。”

言語(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條文);言文刻深(法律條文嚴峻刻薄);言出法隨(命令一下達,就依法考核、賞罰)

government decree; order;

5.誓言;盟辭;約言。

初既與餘成兮,後悔遁而有他。 《楚辭》史載筆,士載 《禮記》。鄭玄注:“言,謂會同盟要之辭。”

言約(口頭言語為約定);言瑞(信言)

oath; pledge; promise;

6.建議;主意;計策。

為服,勿以為笑。 《詩 · 大雅》

言責(進言的職責)

proposal; idea; plan;

7.學說;主張。

“楊朱、 墨翟之盈天下。天下之,不歸 楊則歸 墨。” 《孟子》

theory; view; position;

8.言語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命曰《琵琶行》。 唐 · 白居易《琵琶行》序

五言詩;七言詩。

character; word;

9.口語或文章中的句子。

《詩》三百,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史記》

一言為定;片言九鼎。

sentence;

10.著作。

焚百家之,以愚黔首。 漢 · 賈誼《過秦論》

言對(文體的一種)

writings; works;

11.姓。

助詞

無義,用於句中或句首,作語氣助詞。

思之。《詩 · 邶風 · 柏舟》既盟之後,歸於好。《左傳》

言的國語辭典解釋

yán ㄧㄢˊ

詳細解釋

1.說、講。

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2.談論。

《論語 · 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宋 · 蘇軾《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

3.陳述。

唐 · 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4.詢問。

《左傳 · 昭公二十五年》:“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於其眾曰:‘若之何?’莫對。”

5.告訴、告知。

《史記 · 卷九七 · 陸賈傳》:“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複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1.話語、所說的話。

《論語 · 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

2.字。

《論語 · 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七言詩、共三十萬言。

3.一句話稱為“一言”。

一言興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4.學說、言論。

《孟子 · 滕文公下》:“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 · 孤憤》:“又將以法術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與人主相反也。”

一家之言。

5.姓。如春秋時有言偃。

6.二一四部首之一。

語助詞,無義:(1) 置於句首。《詩經 · 衛風 · 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左傳 ·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2) 置於句中。《易經 · 係辭上》:“德言盛,禮言恭。”《詩經 · 邶風 · 泉水》:“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yín ㄧㄣˊ

詳細解釋

參見“言言”(二)條。

言的兩岸詞典解釋

yán ㄧㄢˊ

詳細解釋

1.說;講。

言而不繁、姑妄言之。

2.所說的話;言論。

語言、格言、言猶在耳、聽其言而觀其行。

3.一句話或一個字。

一言九鼎、洋洋萬言、五言絕句。

4.《書》助詞。置於動詞前,為湊足音節,無實義。

言歸於好。

5.姓。

6.二一四部首之一。

言字的翻譯

words, speech; speak, say; Kangxi radical 149

Wort, Wörter (S)​, sprechen (V)​, Yan (Eig, Fam)​, Radikal Nr. 149 = sprechen, sagen, Wort (Varianten: 訁, 訁)

dire, mot, parole, opinion, propos

ゲン ゴン ギン いう こと ここに わ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