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字的意思和解釋
則
⺉部 共9畫 左右結構 U+5247 CJK 基本漢字
則字概述
〔則〕字拚音是(zé),部首是⺉部,總筆數是9畫。
〔則〕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貝刂)組成。
〔則〕字倉頡碼是BCLN,五筆是MJH,四角碼是6280.0。
〔則〕字統一碼UNICODE是U+5247,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1063,UTF8:E58987。
則的國語辭典解釋
則 zé ㄗㄜˊ
詳細解釋
動
1.依照等級劃分物體。
《說文解字 · 刀部》:“則,等畫物也。”
2.效法。
《孟子 · 滕文公上》:“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史記 · 卷二 · 夏本紀》:“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
3.做。參見“則甚”、“則聲”等條。
名
1.法度、規章。
《書經 · 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
法則、細則、稅則、青年守則。
2.規範、榜樣。
《詩經 · 大雅 · 抑》:“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以身作則。
3.量詞。計算文字分項段落的單位。
一則消息、三則寓言、試題二則、新聞五則。
4.姓。如漢代有則長。
連
1.便、就。
《詩經 · 召南 · 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鏡花緣 · 第一二回》:“酒過一、二巡,則上小盤小碗。”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表示平列、對待的關係。
《論語 · 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3.隻、僅。
《荀子 · 勸學》:“口、耳之閑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元 · 關漢卿《竇娥冤 · 楔子》:“端雲孩兒該打嗬,看小生麵則罵幾句。”
4.卻、而。
《孟子 · 梁惠王下》:“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
欲速則不達。
5.如果。
《左傳 · 僖公七年》:“心則不競,何憚於病?”
6.是、乃是。
《孟子 · 公孫醜下》:“此則寡人之罪也。”
則的兩岸詞典解釋
則 zé ㄗㄜˊ
詳細解釋
1.規範;榜樣。
準則、以身作則。
2.規章;法度。
規則、法則。
3.做;作。
此人不識抬舉,理他則甚、不敢則聲。
4.連詞:(1)用在複句或緊縮句之間,表示順承關係。前者說明原因、理由或情況,後者說明相應的措施或結果,相當於“就”、“便”。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5.連詞:(2)用在複句或緊縮句之間,表示條件或因果關係。
欲速則不達、誠如是,則霸業可成。
6.連詞:(3)用在複句或緊縮句之間,表示對比或列舉。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7.連詞:(4)用在兩個相同的詞之間,表示讓步,相當於“雖然”、“固然”。
此物美則美矣,隻怕不實用。
8.助詞:(1)用在數詞後,表示依序列舉。
檢討此次落榜原因,一則準備不足,再則臨場慌亂。
9.助詞:(2)《書》用在時間詞或句中補湊音節。
既則晉師之救鄭者至(《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匪雞則鳴,蒼蠅之聲(《詩經‧齊風‧雞鳴》)。
10.《書》效法。
惟天為大,惟堯則之(《三國誌‧卷十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
11.《書》用在判斷句中,表示肯定,相當於“就(是)”、“乃(是)”。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此則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孫醜下》)。
12.量詞。用於計算文字的分項或段落。
一則笑話、新聞三則。
13.姓。
則字的翻譯
rule, law, regulation; grades
Muster, Kriterium, Maßstab, Richtschnur, Standard (S), Regel, Vorschrift, Satzung (S), folgen, befolgen, sich nach etw. richten (V), Zählwort für Texten, Artikeln (Zähl, Lit), aber, nichtsdestoweniger, dann (Konj, Lit), Ze (Eig, Fam)
règle, règlement, critère, norme, alors, donc, (conjonction exprimant un contraste avec ce qui précède) mais, alors que
ソク すなわち のっとる の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