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的意思和解釋

gàn gān àn

⼲部 共3畫 獨體字 U+5E72 CJK 基本漢字

一級漢字 通用字 獨體字

⼲ 部

3 畫

獨體字

形聲字

112

gàn,gān,àn

gon1

1040.0

U+5E72

E5B9B2

MJ

FGGH

干字概述

〔干〕字拚音是(gàn,gān,àn),部首是⼲部,總筆數是3畫

〔干〕字結構是獨體字,造字法是形聲字

〔干〕字倉頡碼是MJ,五筆是FGGH,四角碼是1040.0

〔干〕字統一碼UNICODE是U+5E72,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4178,UTF8:E5B9B2

〔干〕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中,屬常用字

干的意思

gān ㄍㄢ

基本解釋

觸犯,冒犯,衝犯。~擾。~涉。~預(亦作“幹與”)。森然~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祿。~仕。

關連,涉及。~係。互不相~。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戈。

古代用以記年、記月、記日、記時(亦作編排次序)的十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支。

涯岸,水邊:“河之~兮”。

個數。若~。

沒有水分或水分少,跟“湿”相對。~燥。~柴。

幹的食品或其他東西。餅~。豆腐~。

枯竭,盡淨,空虛。~盡。~杯。

副詞,空,徒然,白白地。~著急。

指沒有血緣或婚姻關係,拜認的親屬。~親。

當麵說氣話或抱怨的話使對方難堪。我又~了他一頓。

〈方〉慢待;置之不理。把客人~在一旁。

〔~將( jiàng )〕古劍名。

姓。

詳細解釋

名詞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類的獵具、武器,本是用於進攻的,後來用於防禦。本義:盾牌。

2.同本義。

盾,自關而東或謂之 《方言》九玉戚以舞大武。 《禮記 · 祭統》。注:“朱幹,赤盾。” 《周禮 · 春官 · 序官》禮義以為櫓。 《禮記 · 儒行》。注:“幹櫓,小楯大楯也。”能執戈以衛社稷。 《禮記 · 檀弓下》乃修教三年,執戚舞,有苗乃服。 《韓非子 · 五蠹》又如∶幹羽(盾牌和雉羽,供樂舞之用);幹革(幹即盾;革即甲胄類。泛指兵器);幹櫓(小盾大盾);幹戎(兵戎。通稱兵器、軍隊)

shield;

3.岸;水畔。

鴻漸於 《易 · 漸卦》。釋文引鄭注:“幹,水傍,故停水處。”秩秩斯 《詩 · 小雅 · 斯幹》。朱注:“幹,水涯也。”昔者吳戰。 《管子 · 小問》。注:“幹,江邊地也。”而不知隊之敗。 《史記 · 春申君傳》。索隱:“幹,水邊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兮。 《詩 · 魏風 · 伐檀》

bank;

4.江南把山壟之間的地段叫幹 。故金陵有大長幹、小長幹、東長幹。

valley;

5.天幹 。

幹支(天幹地支,實際上是“幹枝”的一種比喻說法)

Stems; Heavenly Stems;

6.姓。

動詞

1.捍衛。

幹害(捍護)

defend; guard;

2.觸犯;冒犯;衝犯;衝。

,犯也。 《說文》轍恐犯忌而諱。 《楚辭 · 七諫 · 謬諫》先王之誅。 《書 · 胤征》天禍。 《公羊傳 · 宣公十二年》二命以求殺予。 《國語 · 晉語四》則上下不幹。乃背晉 宋。 《史記 · 管蔡世家》趙孟使人以其乘車行,獻 子執而戮之。 《國語 · 晉語五》國之紀。 《左傳 · 襄公二十三年》君辱貺之,其敢大禮以自取戾。 《左傳 · 文公四年》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對待)民,民不敢犯法法官也。 《商君書 · 定分》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雲霄。 唐 · 杜甫《兵車行》

幹瀆(冒犯。幹:幹犯;抵觸;煩擾);幹觸(冒犯;觸犯);幹淩(幹犯欺淩);幹典(違犯法典);幹命(違犯命令);幹行(指衝撞軍列);幹戾(觸犯法令而獲罪)

offend;

3.立,建立。

後知張順了功勞。 《水滸傳》

set up;

4.求,求取。

賞蹈利之兵也。 《荀子 · 議兵》其欲酒肉之味邪? 《莊子 · 徐無鬼》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名,但順吾性而已。 宋 · 司馬光《訓儉示康》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 中山以仕。 明 · 馬中錫《中山狼傳》

幹名(求取名位);幹求(求取功名);幹謁(為謀求祿位而謁見當權者);幹進(營謀官職地位);幹索(索要;強取);幹進(謀求仕進);幹請(請托)

seek for;

5.幹預;幹擾。

皆婦人政之所致也。 《後漢書 · 蔡邕傳》明君使事不相 《韓非子 · 用人》

intervene; interfere;

6.關涉;牽扯。

新來瘦,非病酒,不是悲秋。 宋 ·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

幹己(關係,責任);幹累(連累;牽連);幹紀(關係;職責);幹屬(關係);幹惹(牽涉,關連)

involve; be connected;

7.怠慢,慢待 。

主人走了,把我們幹起來了

neglect;

形容詞

1.形聲。從乙(表示向上),倝( gàn )聲。
① 本義:天。
② 引申義: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與“湿”相對。

2.同引申義。

方將被發而 《莊子 · 田子方》剖其中,若敗絮。 劉基《賣柑者言》東土。 《呂氏春秋 · 愛類》外強中 《左傳 · 僖公十五年》然而旱水溢。 《孟子 · 盡心下》床頭屋漏無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唐 ·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

幹冬(幹燥少雨的冬季);幹荒(幹旱);幹烘茶(采摘後不經過揉製而直接烘幹的茶葉);幹堆(幹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dry;

3.枯竭。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若敗絮。 明 · 劉基《賣柑者言》

幹蛋(方言。窮光蛋);幹竭(枯竭)

exhausted;

4.幹親。謂沒有血緣或婚姻關係而結認的親戚關係。

趙氏娘,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義父之妻也。 明 · 文林《琅琊漫抄》

幹爺(義父);幹大(方言。幹爹,義父);幹老子(幹爹);幹生子(幹兒子);幹達達(幹爹,義父)

adopted;

5.形容聲音幹澀嘶啞 。

幹啞(幹澀嘶啞)

dry and coarse;

動詞

1.使幹,竭盡。

澤而漁。 劉向《說苑》

dry; exhaust;

2.怠慢;使對方難堪。

從今日起,且著他,不理他,他兩個自然有些著慌。 《兒女英雄傳》沒奈何,站起身來幹了人家,一句說了六個大字,道是:“多禮,我不敢當。”

neglect;

名詞

加工製成的幹食品。

人負朱六鬥,卒自攜五日糧。 宋 · 沈括《夢溪筆談 · 官政》

豆腐幹;蘿卜幹;幹肉;幹脯(幹肉)

dried-up food;

副詞

1.徒然,白白地。

愁漫解坐自累,與眾異趣誰相親。 唐 · 韓愈《感春》

幹落落(白白地);幹發虛(空有打算而不能兌現);幹拌(白吵;白費口舌);幹白(白說,白搭)

in vain;

2.虛假地,表麵地。

笑雲:“罪至”而已。 《宋書 · 範曄傳》

幹喬(裝模作樣)

falsely; superficially;

3.另見 gàn。

gàn ㄍㄢˋ

基本解釋

事物的主體或重要部分。樹~。軀~。~線。

做。~事。說~就~。

有才能的,善於辦事的。~才。~員。~練。

方言,壞、糟。事情要~。

詳細解釋

名詞

1.形聲。從木,倝( gàn )聲。本義:築牆板。築土牆時兩邊所用的木板。

2.同本義。

榦,築牆端木也。 《說文》。字亦俗作幹。按,植於兩邊者曰榦,植於兩端者曰楨。散文則亦通稱也。古築牆先度其廣,輪乃樹楨,榦,繼施橫板於兩邊,榦內以繩束榦,實土築之。一板竣則層累而上,五板為堵。平板榦,稱畚築。 《左傳 · 宣公十一年》姚信、 樓玄,…皆社稷之楨,國家之良輔。 《三國誌 · 陸凱傳》

榦楨(築牆所用的主柱,豎在兩旁的叫“”,豎在兩端的叫“”。引申為支柱、支撐)

end plank;

3.木名。柘樹。

three-bristle cudrania;

名詞

1.主幹。

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強於本。 《淮南子 · 主訓》柏雖大榦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徐霞客遊記》魂兮歸來,去君之恒,何為四方些? 《楚辭 · 屈原 · 招魂》

軀幹;幹子(樹幹);幹本(樹木的主幹);幹貌(體貌);幹力(指體力強健);骨幹(在總體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物);幹翮(主翮。翮,羽的主莖);幹翼(主幹與輔翼);幹輔(主幹與輔佐)

trunk;

2.引申為本質。

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 《淮南子》。高誘注:“榦,質也。”

essenee;

3.脅。

上佐食,舉屍牢脅,屍受振祭嚌之。 《儀禮 · 少牢饋食禮》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4.效果;用處。

況且朱三是窮人,討也沒 《二刻拍案驚奇》

effect;

5.地位低下的官吏。

幹人(即府幹。達官貴人府中的辦事人員。也稱“幹辦”);幹吏(幹練的官吏。多指州郡衙門中的辦事人員)

low official;

6.一種俸祿 。

幹祿(南北朝時勳貴、官吏對被役使的“”收取免役絹作為一種額外俸給,稱“幹祿”)

salary;

7.幹部的簡稱 。

幹群關係;以工代幹;幹屬(幹部的家屬)

cadre;

8.事情 。

公幹;有何貴幹?

affair;

9.姓。

動詞

1.做,從事於或忙於做某事,尤指從事某項職業。

寧宗慶元五年,右諫議大夫 張奎言乞行下州縣,保正止許當本都賊盜、鬥毆、煙火、公事,不許非泛科配。 《文獻通考 · 職役 · 曆代鄉黨版籍職役》

讓我幹什麽都可以;幹不的(幹不了);幹辦(辦理;處理);幹當(承辦)

do; act; execute; work;

2.主管。

光武即位,知 湛名儒舊臣,欲令任內職,征拜尚書。 《後漢書 · 伏湛傳》

幹管(主持;管理);幹官(古代掌管均輸之官);幹掌(掌管,管理);幹運(運籌幹辦);幹當(主管;經辦)

take charge of;

3.建立;求取 。

幹功(建功)

set up; found; seek for;

4.通“”( hàn )。護衛,遮擋。

赳赳武夫,公侯城。 《詩 · 周南 · 兔罝》

幹夜(護衛巡夜)

guard; keep out;

形容詞

1.幹練。

邕善書計,強記默識,以濟見知。 《北齊書 · 唐邕傳》願他日得誌,廉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為吏,以汙賄不飭罷。 清 · 周容《芋老人傳》

幹肅(幹練而慎重);幹直(幹練正直);幹績(優異的業績);幹譽(以辦事幹練而獲得的聲譽)

capable and experienced;

2.通“”( hàn )。亂。

治宜於時而行之,則不 《商君書 · 壹言》

disorderly;

3.另見 gān。

干的越南字釋義

同“𩂀”。

干的國語辭典解釋

gān ㄍㄢ

詳細解釋

1.武器名。用來阻擋刀箭、護衛身軀的盾牌。

《書經 · 牧誓》:“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韓非子 · 五蠹》:“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

2.參見“天幹”條。

3.水畔、岸邊。

《詩經 · 魏風 · 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唐 · 杜甫《有客》詩:“豈有文章驚海內,謾勞車馬駐江幹。”

4.經脫水加工製成的幹燥食品。

筍幹、豆腐幹。

5.成群有關係的人。

《紅樓夢 · 第五九回》:“那婆子深妒襲人、晴雯一幹人。”

6.姓。如晉代有幹寶。

7.二一四部首之一。

1.冒犯、觸犯。

《左傳 · 文公四年》:“君辱貺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

幹犯。

2.求取、營求。

《論語 · 為政》:“子張學幹祿。”《公羊傳 · 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幹闔廬。”

3.強行參預。

清 · 徐珂《清稗類鈔 · 帝德類 · 鹹豐季年三奸伏誅》:“三奸盤結,同幹大政。”

幹涉、幹政。

4.相關、有關聯。

《水滸傳 · 第五二回》:“莊客李大救主,誤打死人,非幹我事。”

相幹。

干的兩岸詞典解釋

gān ㄍㄢ

詳細解釋

1.盾牌。

大動幹戈、化幹戈為玉帛。

2.指天幹。

十幹、幹支紀年。

3.冒犯;擾亂。

幹涉、幹犯、幹擾。

4.相關連;涉及。

幹連、幹預、毫不相幹、不幹我的事。

5.求取;乞求。

幹仕、幹祿、幹求無度、幹名采譽。

6.姓。

7.二一四部首之一。

gàn ㄍㄢˋ

詳細解釋

幹。台⃝即“幹(ㄍㄢˋ gàn)”字。參見【】。

干字的翻譯

oppose, offend; invade; dried

arbeiten, machen, tun (V)​, managen, leiten, lenken, regeln (V)​, Radikal Nr. 51 = Schild (S, Sprachw)

bouclier, berge, mât, concerner, 51e radical

カン ガン ほす ひる おかす たて もとめ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