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字的意思和解釋

xiāo xiǎo

⺮部 共19畫 上下結構 U+7C2B CJK 基本漢字

⺮ 部

19 畫

13 畫

上下結構

3143145112321155212

xiāo,xiǎo

siu1

8822.7

U+7C2B

E7B0AB

HLX

TVFJ

簫字概述

〔簫〕字拚音是(xiāo,xiǎo),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9畫

〔簫〕字結構是上下結構,可拆解為(⿱竹肅)組成。

〔簫〕字倉頡碼是HLX,五筆是TVFJ,四角碼是8822.7

〔簫〕字統一碼UNICODE是U+7C2B,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31787,UTF8:E7B0AB

簫的意思

xiāo ㄒㄧㄠ

基本解釋

古代的一種竹管樂器,用一組長短不等的細竹管按音律編排而成。《説文•竹部》:“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

直吹單管樂器,吹孔在頂端側沿,正麵五孔,背麵一孔。相傳出於西羌,初名長笛,也稱洞簫。唐杜牧《杜秋娘》:“金階露新重,閒撚紫簫吹。”

弓的末端。《儀禮•鄉射禮》:“右執簫,南揚弓。”

擊。《楚辭•九歌•東君》:“緪瑟兮交鼓,簫鍾兮瑤簴。”

詳細解釋

名詞

1.形聲。從竹,肅聲。從竹,與樂器有關。本義:洞簫,竹製的管樂器。

2.同本義 。管樂器名,古代的排簫是許多管子排在一起的,後世用一根管子。豎著吹的叫洞簫。

,參差管樂也。象鳳之翼。 《說文》管絃歌。 《周禮 · 小師》。注:「編小竹。」若風之過 《淮南子 · 齊俗》,編竹爲之。長尺五寸。 《五經通義》秦地吹女, 湘波鼓瑟妃。 唐 · 韓愈《樑國惠康公主輓歌》韶以隨。 唐 · 李朝威《柳毅傳》

簫韶(大磬。泛指樂器;又指舜的樂曲。借指樂聲);簫笛(簫與笛。泛指管樂器)

a vertical bamboo flute;

3.弓的末端。

右執,南揚弓。 《儀禮》

end of a bow;

xiăo ㄒㄧㄠˇ

基本解釋

通“”。小竹。《廣雅•釋草》:“簫,箭也。”《文選•馬融〈長笛賦〉》:“林簫蔓荊,森槮柞樸。”

簫的國語辭典解釋

xiāo ㄒㄧㄠ

詳細解釋

樂器名:(1)多管密排的吹奏樂器,以一組長短參差的細竹管依音階高低排列而成。也稱為“排簫”。(2)後世專稱單管豎吹的樂器為“”。其正麵五孔,背麵一孔,吹孔則在頂端側沿。也稱為“洞簫”。

簫的兩岸詞典解釋

xiāo ㄒㄧㄠ

詳細解釋

1.吹奏樂器名:

2.(1)多管而密排,竹管依高低音階排列而成。也作“”、“排簫”。

3.(2)單管豎吹,吹口在正麵最上端,音孔有6,正麵5,背麵1。也作“洞簫”。

4.姓。

簫字的翻譯

musical instrument like pan-pipes, bamboo flute

chinesischer Langflöte ( aus Bambus )​ (Mus)​, Xiāo (Eig, Mus)

flûte de Pan

ショウ ふ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