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字的意思和解釋

páo

⼓部 共11畫 左右結構 U+530F CJK 基本漢字

二級漢字 通用字

⼓ 部

11 畫

9 畫

左右結構

形聲字

13411535515

páo

paau4

4721.2

U+530F

E58C8F

KSPRU

DFNN

匏字概述

〔匏〕字拚音是(páo),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1畫

〔匏〕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誇包)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匏〕字倉頡碼是KSPRU,五筆是DFNN,四角碼是4721.2

〔匏〕字統一碼UNICODE是U+530F,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1263,UTF8:E58C8F

〔匏〕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匏的意思

páo ㄆㄠˊ

基本解釋

〔~瓜〕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比葫蘆大,對半剖開可做水瓢。b。這種植物的果實。均俗稱“瓢葫蘆”。

中國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

詳細解釋

名詞

1.會意。《說文》:“從包從瓠省。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 hù )葫蘆。省:即省形,選取“”字形體的一部分“”,與“”會合成義。本義:葫蘆的一種,即匏瓜。

2.同本義。

,瓠也。 《說文》有苦葉。 《詩 · 邶風 · 匏有苦葉》吾豈瓜也哉? 《論語 · 陽貨》其器陶 《漢書 · 郊祀誌下》

gourd;

匏的國語辭典解釋

páo ㄆㄠˊ

詳細解釋

1.植物名。一種葫蘆。果實圓大而扁,曬幹之後可當涉水的交通工具,從中剖開亦可做盛水的容器。

2.樂器名。古笙竽以匏為座,故此類樂器稱為“”,與金、石、土、革、絲、木、竹合稱為“八音”。

南朝梁 · 蕭統《文選序》:“譬陶匏異器,並為入耳之娛。”

3.姓。如漢代有匏敏。

匏的兩岸詞典解釋

páo ㄆㄠˊ

詳細解釋

1.植物名。即匏瓜。一年生草本。葉子呈掌狀分裂,莖上有卷須。果實也叫匏瓜,圓大而扁,成熟後對半剖開,可作水瓢。俗稱“瓢葫蘆”。

2.八音之一。參見【八音】。

3.姓。

匏字的翻譯

gourd; musical instrument

Pao (Eig, Fam)

calebasse

ホウ ビョウ ひさ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