猱字的意思和解釋

náo

⺨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7331 CJK 基本漢字

二級漢字 通用字

⺨ 部

12 畫

9 畫

左右結構

形聲字

353545231234

náo

naau4

4729.4

U+7331

E78CB1

KHNHD

QTCS

猱字概述

〔猱〕字拚音是(náo),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2畫

〔猱〕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犭柔)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猱〕字倉頡碼是KHNHD,五筆是QTCS,四角碼是4729.4

〔猱〕字統一碼UNICODE是U+7331,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9489,UTF8:E78CB1

〔猱〕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二級字表中,屬次常用字

猱的意思

náo ㄋㄠˊ

基本解釋

古書上說的一種猴。

古琴彈奏的一種指法。吟~。

詳細解釋

名詞

1.獸名 。猿屬。身體便捷,善攀援。又名“”或“獼猴”

毋教升木。 《詩 · 小雅 · 角弓》

猱升(猿猱上樹。比喻像猿猴似地輕捷攀登) “

macaque;

2.另見 hū。

形容詞

形容輕捷、輕快。

進鷙擊。 清 · 徐珂《清稗類鈔 · 戰事類》

猱進(輕捷地前進);猱援(輕捷攀援);猱獰(輕捷勇猛)

spry and light;

猱的國語辭典解釋

náo ㄋㄠˊ

詳細解釋

1.動物名。猿屬。體矮小,尾金色,臂長柔軟,善攀緣而輕捷,上下如飛。楚人稱為“沐猴”。

2.一種彈琴指法。彈琴時為使左手按音圓潤富有韻味,按指在弦上往複移動,使琴聲微顫。移動較小則顫音微細,稱為“”,移動較大則顫音顯著,稱為“”。這種指法多用於節奏徐緩之處,有飛猱、退猱、撞猱、長猱、細猱等。

猱的兩岸詞典解釋

náo ㄋㄠˊ

詳細解釋

1.哺乳動物名。猿猴類。體型矮小,尾部金色,臂長柔軟,善於攀援。也作“”。

2.形容動作輕快迅捷。

猱升而上。

3.一種古琴彈奏的指法。彈琴時左手按弦,往複移動,使發出顫聲。移動較小,顫聲微細,稱“”;移動較大,顫聲明顯,稱“”。

猱字的翻譯

a monkey with yellow hair, macaque

löschen, kratzen , Gekritzel (S)

singe (arch.)​

ドウ ヌ ジュウ ニュ ノウ さる